文章详情

王北岳的书法多少钱 北大书法家王岳川

02-08     浏览量:1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王北岳的书法多少钱,以及北大书法家王岳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书法印章

2、请教师友:秦印中为什么会出现“田”字型界栏呢?

3、书法落款怎么写

4、孔子后裔孔德成去台湾后的情况?

5、当今西冷印社书画家名单有哪些

关于书法印章

盖印的原则是一般不能比落款的字大,而且宜小不宜大,印大则不雅。一般一幅作品印不能多,要留出足够的空白使作品能“透气”,印是点缀的,不能喧宾夺主,所以要少,要小。盖印的地方是:引首章盖在作品上首,正文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之间的左边离作品正文第一行的距离不宜太远,以刚出格子(或叠出的行线)为宜。名号印的盖法是落款正下方盖一个或一对;或落款的左边盖一对,即落款中间偏下的位置的左边盖一个,最后一个字的左边偏下点再盖一个,也可同时两个印各压住半行字,但多半边印要露到外面(落款的左边)。主要根据作品整体的需要安排。盖一对印要基本一样大。还要一方为阴(红底白字)一方为阳(白底红字)两印之间的距离不能小字一方印直径的距离,如果是在落款的下面盖印阴离落款最后一个字的距离不能大于印的直径。而且书法用印的印文必须是篆书,不能是现代仿宋体的那种图章。这只是一般情况,有时候根据情况可以变通的。至于闲章(就是一般的小印,内容是个诗句、成语、词句、或别的小造型)这个要少用,而且要小,用好了画龙点睛,用不好整幅作品就坏了。具体怎么用相当灵活,得自己根据情况反复斟酌。 关于印章的分类你没有问到,而且我看前面人家也说过,就不多说了。这样解释可以吗

汉印 汉初的印与秦印甚为相似,但在元狩四年以后,印的大小、质地、字数,甚至印缓,便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尊卑有别,不能逾越,所以汉印中除汉初官私印易与秦印相混之外,普通的印,行家一过目,就知道是汉制。汉印的最大特点是在篆法上与周秦不同,周代古鉥奇淳朴,能够做到错落有序,离合自然,与金文息息相关。秦印因流通的时期短,早期的作品有周鉥的余意,晚期的作品颇为整饬,很接近汉印,倒是半边印与 印有秦代独有的特长,疏朗秀逸,为其它朝代所无。汉印更因为隶书之通行,所以在笔划的转折处,方的意味增多,当然也就更适于印章的制作。所以汉印多根据六书的正写而作增减,使篆书在方寸之内,发挥了屈伸增减方圆平正的效果,如果我们评论汉印的作风,简言之,可以用「平稳茂密、庄穆凝重」八字来形容,因为汉印的面目很多,圆浑娟秀者有之,苍浑朴厚者亦有之,茂密平实者亦有之,雄快奇肆者更有之,于是篆刻家把汉印奉为学习时的,假如拿印与书法来比较,则汉印正和唐人的楷书,而秦印与与晋人的楷书近似。学书法的人,大多从正楷入手,也大多由唐人的楷书入手,因为唐人之书重「法」,学习时由法入手,是最正确的。而晋人之书则重「韵」,重韵的字,初学的人就不易达了。于是我们可以说,学篆刻必先从汉印入手,因为汉印有法度,汉印中各种性质与各种形式的印,几乎全都有了,真已集印章之大成。

汉官印的面貌很多,大致来分,则可以分为导源于小篆的圆润型与接近于隶书的方峻型两种,前着秀美,后者挺健。但如仔细的分析,则汉印中几乎绝大多数是采取一种方圆兼备的形式来制作的,纯方与纯圆的在汉印中却不很多见。│后世浙派的重方、皖派的趋圆,可能便是寻得汉印中的短缺而加以发扬的。如图一1至6,便都是采取圆笔,而7至12则是用的方笔。 1乐昌侯印、2高 基尉、3越青邑君都属于秀润圆美的一型,印文排列得整齐稳安,无一讹笔,这是汉印基本的要求,如果进一步研究,则更可以发现,乐字上半的圆、侯字上半的转笔、柳字的卯、塞字的手、尉字的寸、以及越字中走旁的上部与戊部,青字的第一笔、君字的右半…… 没有一笔不是代表笔致的,也可以说,在方寸之间,除把适于方的笔划均成方形之外,其余转笔、圆笔、左右相向、上下呼应等的篆意韵,都由字迹中表露出来了,如果说印便是篆书的结晶,当不为过。 4沛祠祀长、5舞阳令长二印,便觉得「印」面目多,字的笔意少些了,但这两方印,也都显得朴实圆厚。 6长年唯印,全印排列极为平整,第一字以第四笔右端下垂,表示了长字下方的舒笔,年字也将上半平舒左垂,都是采掫隶法的。唯字以左方之口伸长配合右方之佳,取得调和,印字则将上面一笔上屈,以求取与其它三字的平匀。这便是印文排列平整的最普通的方式,当然也就更近于图案。但印本身便是一种有图案性的组合,所以「整齐调合」是治印习篆的第一步。根据了上面渐进的原则,印章中便出现了方笔而肥满的一型,它在外表上看来确实是方的,但在转角处与入笔出笔处,又往往不肯扬弃圆笔的圆润,于是汉印中的方笔印便出现了7至12一类的印章,他们的笔划较粗,印文似乎全是由肥肥的笔划组成,白文以外,印面只留下若干朱线,于是后人就把这种印叫做「满白」,刻满白印也要从汉印学起,因为汉印中的「满白」,仍有笔意,如图五19的公孙裨便是一例,裨字的衣部与卑字的手部,便由方中表示出笔的意愿来,这是在刻印时追求「意」的表显。如只是一昧平直,便死死板板,亮无生趣了。我们看7别部司马,8镇南军假司马、9军假司马、10薛令之印、11泼将军假司马、 12阳陵烝印,它们都在笔划疏处表示了意趣,这种意趣,一种是笔意,一种是可以使全印舒畅的意味,因为太实太满,总有些使人透不过气来之感,因为字简单的,笔划自然疏松,疏松处,我们的感觉上是应当的。

按照笔划的粗细,汉印中还有笔划很细的印,这种细笔划的印,与所有的汉印一样,可以分为铸印、凿印两种,铸印比较笔划粗些,普通多如图一所不。但笔划细的也往往有之,如图二1州陵长印,则属于细笔的铸印,2太宰左司马印与3长广太守章,不看实物,虽不敢断定为铸印,但也属于细笔一类的, 4至12笔划又较前三者为宽,但非满白,也提出来供读者欣赏。至于凿印,则多用于军中紧急之用,作需要时间,急逼时,就直接用刀在印材上凿刻而成,于是后世称之为「急就章」,如图三2邢军护军印即是,这种印往往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笔划纵横,奇正相辅,有意趣天生之妙,当然是属于刚挺一路的,如果制作时想凿成圆笔的,是一件大不易的事。后世的齐白石,便是由这种凿印中吸取了精华而自成一家的。图三1至6便都是凿印的面貌。

书法落款怎么写

书法落款

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先有初步的认识,假以时日熟能生巧,发扬光大。

落款格式内容:

除主文以外的文字都可视作款书。一般落款可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书于书

法作品右上方)、下款(书于书法作品左下方),而在书写上又可分为单款或

双款。单款单指下款而言,双款包含上、下款。上款是谓书法作品上题识赠与

对象(例:自行兄雅正)或书法作品内容出处(例:录杜甫诗客至一首)、岁

时(例:甲子年申月等。);下款是谓书法作品上题识书家祖籍(例:延陵、

台湾等。)、姓名字号(例:清华、肇钦等。)、岁时(例:甲子年申月

等。)、年龄(例:九二老人或九十有二等。)、书写地点(例:桃城、静心

雅筑等。)、书法作品主文题目或感触(例:书此文以纪念母亲之伟大

等。)、书法作品内容出处(例:录杜甫诗客至一首)、释文(例:甲骨文、

金文、大篆、小篆等。)、、等等。落款字数多者可称长款,落款字数少者可

称短款,可依书法作品整体做不同变化应用,但不宜偏离书法作品主题内容。

但有几点须注意到,一般在年龄上都是书有所成,或有声望,或年高古稀之

人,才会落有年龄款;个人以为年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落有年

龄款为宜。当然书者在人生每个阶段,如逢年值三十、四十、五十等等,亦是

可以落年龄款无妨。

落款字体

落款的字体须与主文和谐,有几方面须特别注意到。

其一书法作品落款字体,一般不可大於主文字体(碑志、尺牍、官样文书等除

外),过大则喧宾夺主,过小则格局小气,比主文较小、适当为宜。小楷作品

的落款字体大小则与主文字体一样。字体大小并不是绝对,宜以和谐为首。

其二落款所用的字体与主文字体是否恰当,也必须注意到。搭配不当反而造成

书法作品的败笔。一般要注意到「文古款今」、「文正款活」,从整体而言,

使用行书、行草落款或与主文字体一致,较被普遍性使用。如主文楷书,则以

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等落款为宜;如主文行书,则以行书、行草等落款为

宜;如主文草书,则以行草、草书等落款为宜;如主文篆书,则以行书、行草

等落款为宜;如主文隶书,则以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等落款为宜。

当然落款字体与主文字体相同,亦是可行。但一般对於篆文在落款时,都会以

楷书或行楷将内容标明,以利观赏者能清楚内容,毕竟有些字体年代久远且现

代已较少用,一般人可能比较无法去了解书写内容。

其三落款字数多寡也是一个重点,落款字数少易虚、字数多易实,实虚不协调

易造成松散或密挤。书家可依篇幅实际做适当调整,使落款字体虚而不散,实

而不挤。

其四落款字体风格须与主文字体相呼应、和谐为宜。如主文字体端正,而落款

字体过於放逸不拘会影响整个作品;相对,主文字体极为放逸,而落款字体过

於端正也会有不和谐之感。但有些作品如果主文字体端正,落款字体轻松活

泼,但不逾矩,如同儿童对父母之撒娇,也是一幅佳作的呈现。

落款位置

落款书写位置可依「意在款先」或「意在款后」。意在款先是先布好落款书写

位置,但其缺点是主文易受影响而放不开;意在款后是待主文书写完成再决定

落款书写位置,其缺点是主文有时将整个幅面占用,而使落款不易发挥。因此

如何拿定,端赖书家经验及当时书写内容、纸张大小、、等,各种情况而定。

但须以整体和谐为宜。

书法作品落款纪时方式与方法

现代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中,落款大都会记载书写时间,但有些现代前卫派

则有不落书写时间的情形。近代书法家纪年有采用公元纪年方式,如「二千零

四年二月焦义珺书于遵义静心雅筑」等。除了公元纪年方式,大部份书法家还

使用传统干支纪年方式,因为传统书法比较讲究纪时方法,因其占落款极重要

性,干支纪年是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种纪年方式。

西元纪年方式有几点须注意到,一般纪时只用年或年月,如:「二千零四年焦义

珺书于遵义静心雅筑」或「二千零四年二月焦义珺于遵义静心雅筑」;比

较少用到日,除一些特别纪念日或特别需要可加上,如:「二千零四年二月八

日焦义珺书于遵义静心雅筑」等。而使用西元记年方式,须避免将二千零四年

二月八日变成2004年2月8日,以书法作品而言似较不美观。传统落款

在古代及传统书法家一般采用干支纪年方式,以天干地支相组合。天干是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也称十干。地支是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也称十二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可

依序排列成六十组,从甲子至癸亥代表六十年,一般称为六十花甲子。如:

「壬午年花月焦义珺书於静心雅筑」等。而在年月之前,也有加上岁在、岁

次,如:「岁在壬午年花月焦义珺书於静心雅筑」等。

季节与月份以农历为主。春季是指正月、二月、三月;夏季是指四月、五月、

六月;秋季是指七月、八月、九月;冬季是指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每一季

中的三个月,可依孟、仲、季相次。如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

称季秋,其他三季亦同。

每季的第一个月也可以依初、早、首、始、新、上、肇、开、、等,如:初

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上冬、、等等;第二个月可依中、正、

半、、等,如:春半、春中、正冬、、等等;第三个月可依晚、末、暮、、

等,如:晚春、末秋、暮冬、、等等;每季的末月又称杪月,源出【礼记】。

三月称杪春、六月称杪夏、九月称杪秋、十二月称杪冬。

月和日的雅称都有来历。一般而言,依渊源可分几类:、上古典籍、农历节

气、民俗节日、文学典古、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等。

以下是月日代称之整理:

一月:孟春、寅月、陬月、太簇、初春、新春、端月、岁始、肇春、初阳。

二月:仲春、卯月、如月、夹钟、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殷春、春中。

三月:季春、辰月、病月、姑洗、桃月、暮春、桐月、晚春、春杪、余春。

四月:孟夏、巳月、余月、中吕、初夏、麦月、槐月、夏首、新夏、梅月。

五月:仲夏、午月、皋月、蕤宾、蒲月、榴月、星月、盛夏、夏半、芒种。

六月:季夏、未月、且月、林钟、荷月、晚夏、暮夏、荔月、晚夏、杪夏。

七月:孟秋、申月、相月、夷则、瓜月、初秋、桐秋、桐月、兰月、肇秋。

八月:仲秋、酉月、壮月、南吕、桂秋、桂月、清秋、拓月、秋半、中律。

九月:季秋、戍月、玄月、无射、菊月、暮秋、凉秋、杪商、秋末、残秋。

十月:孟冬、亥月、阳月、应钟、初冬、早冬、首冬、始冬、开冬、新冬。

十一月:仲冬、子月、辜月、黄钟、霜月、寒月、葭月、正冬、畅月。

十二月:季冬、丑月、涂月、大吕、腊月、暮冬、梅月、暮岁、岁杪。

每月一日至十日:上旬、上浣、上瀚、上澣

每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中旬、中浣、中瀚、中澣

每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下旬、下浣、下瀚、下澣

每月初一:朔、旦、额;每月十五日:望;每月最末一日:晦

其他:元旦(元月一日)、元宵(元月十五日)、端午(五月五日)、中元

(七月十五日)、中秋(八月十五日)清明、冬至、七夕、重阳、除夕等等。

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落款题款用语

上款:雅正、雅属、教正、清赏、博鉴、正之、赐正、清品、惠存、清玩、、

等等。

下款:敬书、临、题、书、节临、学书、试笔、撰题、拙书、、等等。

铃印

“一般书画家,差不多都有一些自用的印章,有姓名印、斋馆印、别号印、里氏

印、诗词印、吉语印或启事印等,这些印如果用的不得当,不但不能为书画增色,且可招致笑谈,所以用印不可不慎。

古人用印都有法度,凡晚辈或属下致书於尊长的,都用姓名印,平辈相交用字印,尊长与晚辈方可用道号印。用於诗文书画,如仅用一印,则用姓名印;如用两印,则姓名印在上、字印在下;用三四印,则姓名印第一、字印第二、道号印第三、斋馆印第四。因为先有姓名,再有字、号、斋馆,所以不能先后倒置。

用印时,如用两方印,古法是白文与白文合用、朱文与朱文合用,近世则朱白文合用,普通为白文印在上、朱文印在下,有名有字,即为对章。在画幅中用印时,尤需注意印之距离与高低,如写七言的对联,下联落款宜在第三字与第四字间,而用印则应视款字的大小而定,若印为一寸大小,用两方印时,两方印相距应一寸左右,过远过近均不甚雅。如写一帧单条,则落款必须在主文左下方,但不可太靠下方,不然,与主文平脚,则印无法钤盖,即使留有一印之空白,将印钤盖其上,亦必不适宜。书画落款固然重要,而钤印则视款之高低而定,如落款不小心,过於低落,可以把印钤在姓名左边,使艳红的颜色,衬於黧黑之中,便可反俗为雅。

印之大小,总以较款字稍小为合度,若大於款书,则有喧宾夺主之势;又有联珠印,刻二小印,中有距离而印身相连,若倒凹字形,可用於扇箑及小形书画。此事虽无定法,但多看古人书画,即可了然於心。

书画上用的闲章多为诗文印、斋馆印,方的、长的、自然形的都有,长方的或椭圆的以及自然形的,可以作为「引首章」用。所谓引首,用於书幅开始或画幅题字的起首第一字或第一二字之间,视幅度的长短、印章的大小稍有高低,但总在开首部份。诗词文句印、斋馆印、吉语印乃至肖形印,不论方的、圆的、自然形的,如果形状较大,均可以用於书件的右下角、画件的左右下角,谓之「押角章」。押角必须书画件的角落有空白之余地,衬上一方红色印章,使之更为生色,但钤盖的位置不可太低,低则有局促之感,应离书画件之边角有适当距离,视印之大小与书画件大小而定。个别欣赏印章是一种艺术品;配合书画的印章又是另一种深刻的情味。颜色的对比、空间的安排,酝酿著隽永可感的美,「篆刻艺术」就这样把美感的层次,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画自宋代开始,有少数画家在画面不醒目的角落上落款或钤印。

元代文人画盛行时,文人有意展露他们的书艺与文章,因此在落款后还加上相关的题记或诗文,并且书写在画面相当明显的位置上,落款题字遂与绘画形成了新的结合关系。而画家的钤印,也从此时开始成为惯例,在诗书画之外,又融入了印章艺术,使中国绘画含蕴了更丰富的艺术性。

在书画作品上的印章,有引首章,押角章、姓名印,骑缝章,收藏鉴赏章之分,其各有所司,别具功能说明如下:

书画用印形状及种类,姓名章:方形印、圆形印。闲章:长形印、椭形印、自然形印。

引首章

1.使用:长形印、椭形印、自然形印。钤盖在作品上首的印章。

2.内容:斋名、籍贯、吉语格言、肖形。

押角章

1.使用:书件用较小型闲章画件用较大型方形印,钤盖於作品下部或署款的印章。

2.内容:诗句、格言、斋名。

姓名章

1.使用:方形印、圆形印。

2.内容:姓名、字印、道号印、斋名。

收藏印(鉴藏印)

1. 用於书画的鉴赏的印章。

2. 某某收藏、某某秘、某某过目、某某鉴赏等。

3. 皇帝则只用年号,如宋徽宗用【大观】。

其他

1.斋舘别号印:在自己的居住地方另取斋馆别号,以为自我的专属空间。将斋馆别号刻入印章,则称为「斋馆印」。「斋馆印」约开始於唐代(西元618--907)李泌的〔端居室〕一印。其后宋元明时代的文人则有广泛使用现象,如米芾有〔宝晋斋〕、赵孟頫有〔松雪斋〕等。

2.臣妾印:古代【臣】是男子谦称【妾】是女子谦称。

3.朱白文相间印:朱白文各一半的印。

4.肖形印:象形印,如狩猎、牛耕、歌舞、鼓琴、动物。

5.四灵印:文字外饰以龙虎凤龟(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形像

6.吉语印:战国时殉葬多用吉语印,是闲章的先河。

7.花押印: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以姓名画成符号代替文字入印。

虽然用印有通则,但是也有一些收藏家喜欢在古画上盖印,表示此画为我所有,尤其是乾隆,在故宫很多画中都曾被他盖印。

一个印章似乎不足............

以上供参考希望能接受........

孔子后裔孔德成去台湾后的情况?

1949年4月,应国民党当局之请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倡导儒学。自1955年起,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兼任教授,讲授“三礼研究”、“金文研究”、“殷周青铜彝器研究”课程,至2008年初,方因病辍教。1956年7月至1964年4月,任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

为弘扬国粹,与台静农、王静芝、王北岳、吴平等成立“六修书画会”。1964年,获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第二届会员代大会选为首届监事会三位常务监事之一。1984年9月1日至1993年4月24日担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1990年代起受聘为台湾当局“资政”,2002年续聘。

200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庆祝创校七十七周年暨改制六十周年校庆,授予孔德成荣誉博士学位。台大校长李嗣涔表示,孔德成指导中文、人类两系师生,以实验、复原的方法研究《仪礼》,是科际整合的典范,身为孔家第七十七代传人,他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促进国民外交。

典礼当日,由孙女孔垂玖陪同接受学位颁赠。孔德成谦虚地说,自己在台大教书五十年,贡献甚少。他很感谢,也觉得很惭愧。台大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正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精神,他以此自励,且与同学共勉。

2008年10月20日,孔德成因肺炎并发败血症、心肺功能衰退,被送往台北县新店市台北慈济医院急救,随即被送往内科加护病房治疗,藉药物及呼吸器稳定生命迹象。然脑部缺氧严重,延至10月28日上午10时50分,因心肺衰竭病逝,当时由家属陪侍,享寿88岁。

11月30日上午9时,在台北市第二殡仪馆景仰厅举行公祭。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临颁发褒扬令并发表追思感言,由邱创焕、许水德、钱复、孙震为灵柩覆盖“国旗”,以彰忠荩。

扩展资料:

孔德成 (袭封31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月23日—2008年10月28日),字玉汝,号达生,孔子第77代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后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当时少数的世袭官员之一。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每年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负责参加台北孔庙的祭典。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德成

当今西冷印社书画家名单有哪些

德风堂: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1904年

1904年成立。第一任(1913年):吴昌硕。 第二任(1927年):马衡。第三任(1982年):蒋文光。

第一届

张宗祥、潘天寿、傅抱石、徐钦文、孙晓泉、张英田、诸乐三、邵裴子、方介堪、方去疾、沙孟海、高式熊、钱君陶、唐醉石、罗叔子、阮性山。

第二届

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孙晓泉、方去疾、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徐钦文、吴作人、沈柔坚、张英田、周哲文、胡铁生、郭仲选、唐云、商向前、曹漫之、谢稚柳、赖少其。

第三届

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王个簃、方介堪、方去疾、刘江、启功、诸乐三、钱君陶、程十发、郭仲选、赵辉君、吕国璋、高氏熊、丁茂鲁、吴作人、胡铁生、徐邦达、商承祚、曹漫之、郭绍虞、谢稚柳、王伯敏、马国权、毛昭晰、叶潞渊、朱关田、朱复戡、李明、周哲文、陈佩秋、邹梦禅、张尤栋、唐云、黄涌泉、商向前。

第四届

名誉社长:赵朴初。社长:沙孟海。方去疾、刘江、启功、胡效琦、钱君陶、郭仲选、吕国璋、丁茂鲁、王芳、吴作人、陆俨少、杨招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王伯敏、马国权、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朱关田、李明、余正、周哲文、陈达羽、陈佩秋、陈振濂、唐云、黄涌泉、商向前、程十发、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适(日本)。

第五届

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胡效琦、钱君陶、韩天衡、吕国璋、余晖、黄镇中、王芳、吴作人、陆俨少、杨昭棣、胡铁生、徐邦达、谢稚柳、陆抑非、高占祥、万学远、史济煊、朱屺瞻、谭建承、吴青霞、丁茂鲁、马国权、王伯敏、毛昭晰、叶一苇、叶潞渊、余正、吴长邺、李明、杨鲁庵、周哲文、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金鉴才、黄涌泉、商向前、蒋北耿、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适(日本)。

第六届

赵朴初、郭仲选(常务副社长)、方去疾、刘江、朱关田、启功、李建国、韩天衡、吕国璋、王佩智、黄镇中、金鉴才、万学远、王芳、史济煊、杨仁恺、杨招棣、沈者寿、吴青霞、邵华泽、高占祥、徐邦达、梁平波、蒋维崧、丁茂鲁、马国权、王伯敏、毛昭晰、王北岳、王佩智、叶一苇、朱妙根、吕国璋、孙其峰、孙慰祖、李建国、李刚田、李明、杨鲁庵、余正、吴长邺、吴莹、茅大雄、陈大羽、陈佩秋、陈振濂、林近、邹振亚、张耕源、祝遂之、黄涌泉、蒋北耿、童衍方、熊伯齐、名誉理事:小林斗庵(日本)、梅舒适(日本)、金赝显(韩国)。

第七届

第七届(2006):社长:启功。副社长:郭仲选(常务)、刘江、朱关田、程十发、韩天衡、陈振濂、王玉明。名誉社长:吕国璋、高式熊、小林斗庵(日本) 、梅舒适(日本)、金赝显(韩国)。秘书长:陈振濂(兼)。副秘书长:包正彦、黄镇中、金鉴才、童衍方。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齐。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黄镇中、孙慰祖。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李刚田。国画研究室主任:金鉴才、孙其峰。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杨鲁安。理事会理事:丁茂鲁、王玉明、王北岳、王伯敏、王佩智、毛昭晰、叶一苇、包正彦、吕国璋、朱关田、朱妙根、刘江、孙其峰、孙慰祖、杨鲁庵、苏十澍、李明、李刚田、吴莹、吴长邺、启功、张耕源、陈佩秋、茅大容、林近、金鉴才、祝遂之、徐畅、郭仲选、郭学焕、黄涌泉、黄镇中、蒋北耿、童辰翊、童衍方、熊伯齐。

第七届(2011):社长:饶宗颐。执行社长:刘江。副社长:朱关田、韩天衡、陈振濂、李刚田、童衍方。秘书长:陈振濂(兼)。副秘书长:包正彦(常务)、黄镇中、金鉴才、孙慰祖。理事:丁茂鲁、王义骅、王丹、王冬龄、王佩智、王家新、毛昭晰、孔仲起、叶三包、包正彦、吕国璋、朱关田、朱妙根、朱培尔、刘一闻、刘江、江吟、许雄志、孙其峰、孙家潭、孙慰祖、苏十澍、李早、李刚田、李明、吴山明、吴莹、何水法、何奇耶徒、余正、谷松章、石祖轩、沈浩、宋涛、张戈、张索、张耕源、陈大中、陈佩秋、陈振濂、陈浩星、陈墨、范正红、茅大容、林公武、林剑丹、金鉴才、周国城、赵熊、饶宗颐、祝遂之、骆芃芃、徐畅、徐利明、高庆春、郭学焕、郭超英、郭强、唐存才、桑建华、黄惇、黄镇中、梁章凯、蒋北耿、韩天衡、韩焕峰、童衍方、熊伯齐、韩平南、鞠稚儒。名誉社长:吕国璋、高式熊。名誉理事:权昌伦、新井光风、中岛兰川、关正人、高木圣羽、山下方亭、尾崎苍石。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齐。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 黄镇中、孙慰祖。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国画研究室主任:孙其峰。鉴定与收藏室主任:杨鲁安。古典诗文研究室主任:金鉴才。肖形研究室主任:张耕源。

相关推荐